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快,数字智慧城市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成为热门话题。
自2013年政府发布第一份关于智能社区的文件以来,至少有几十份关于智能社区的政策文件已经在国家层面发布。什么是国家支持的智慧社区?
智能社区是基于数据和技术的支持,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社区管理。与传统社区相比,基于信息处理模式的智能社区使生活更加高效和方便,结合高科技的应用,为社区安全增添了保障。
说起“人脸识别”,想必小伙伴们都不陌生吧,“刷脸支付”、“刷脸解锁”、“刷脸安检”,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刷脸”这项“黑科技”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了。我们的智慧社区系统也是紧跟时代科技的发展,将“刷脸”这项“黑科技”应用到我们社区中,让用户可以“刷脸”回家。
人脸识别门禁
1、安全简单,轻松录入
业主只需要通过平台个人中心输入自己的面部或照片,后台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上传到面部门禁设备,业主就可以“刷脸”进出社区,简单输入,方便方便。此外,人脸不易复制。与传统的门禁卡和指纹相比,它更安全,不易复制。陌生人不能通过化妆、假发、帽子和眼镜来潜入。
2、硬件功能多多,满足各种需求
我们的人脸识别访问控制设备不仅支持“刷脸”进出社区,提高社区方便,传统的访问控制系统更麻烦,骑电动汽车或大袋回家,总是不能刷卡,更致命的是有时忘记带卡或钥匙,现在有人脸识别访问控制,更方便,直接刷脸进门;
3、出入关怀,给业主增添一份放心
业主和业主配偶可以选择绑定用户进出社区门第一次收到消息,这些功能方便业主和业主配偶始终了解孩子或老父母进出社区的动态,以免孩子或没有正常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在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出社区。这种出入通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孩子或者没有正常生活能力的老人走出小区丢失,也可以为孩子或者正常生活能力的父母的出入安全增添信心。
4、设备支持运营广告,给小区物业增收
由于我们的人脸识别设备支持上传视频和图片,社区物业可以租用广告空间来增加物业收入。而且小区物业还可以利用这个功能来展示重要的公告通知,以免业主忽略一些重要的通知。
我们的智慧社区将继续探索智能社区业主的实际需求,连接更多与社区相关的硬件设备,为业主创造智能、安全、舒适、方便,预约的社区生活环境!提供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平台低成本拓展用户,建设智慧社区。
我们智慧社区的核心宗旨是以业主为中心展开的功能,软件的很多功能都是方便业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使用的,比如线上交费,报修等,还有就是我们的建议是不要在小区创建大群,以楼栋群或者是一对一来服务业主,我们会帮助物业创建业主档案,针对性的回答业主的提问。当然基础服务做好的同时,我们也会帮助物业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从而展开多种经营实现变现。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物业管理系统的资讯,欢迎私信我,回复666~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物业相关小知识!!!回复666,免费领取全套物业公司常用表格!
物业公司常用表格
过去一年,随着人脸识别落地场景的不断深入,“不刷脸就回不了家”的事件在多地被曝出,备受争议。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范人脸识别应用,明确对强制刷脸说“不”。文件出台后,强制刷脸的乱象是否被遏制?“蹭”脸回家的困境又是否得到解决?
12月17日,由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2021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在北京举行。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在会上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合规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针对小区门禁系统是否强制使用人脸识别、是否明确告知人脸信息处理规则、如何存储和删除等问题做了实地调查。
在对北京市十个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的小区调查中发现,尽管文件明令禁止,但强制刷脸现象在北京仍然普遍存在。所测十个小区中,有六个以不同形式强制居民录入人脸。
在一些小区,尽管设备是“刷脸刷卡一体机”,但刷卡区形同虚设。测评组从各小区保安、物业处了解到,六个强制刷脸的小区中,有的刷卡区不能工作;有的刷卡区被人为遮盖;有的虽然仍可以刷卡,但安装人脸识别后就不再给新来的居民办理门禁卡;有的则是不给租户提供门禁卡。报告认为,这些做法对小区的全部或部分居民构成“强制”。
北京市安新路6号院小区门禁刷卡区被遮盖
此外,所测小区在收集人脸信息的“告知”方面都问题较大。本次测评的十个小区人脸识别门禁的办理流程都较为简单,一般只需“身份证+房产证”或“身份证+租房协议”,不需要居民签署任何书面授权同意书,也不会主动明示处理人脸信息的规则或者处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居民的人脸信息怎么储存、存在哪里?在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上,小区做法不一。有的小区明确存在本地,有的小区与第三方App合作,会将人脸照片上传到云端。不过,还有一些小区物业对人脸信息存储在哪儿并不清楚。例如,安新路6号院物业方表示“不清楚设备提供商是否能看到人脸数据”。花家地西里小区同样使用了第三方设备,物业表示“具体存在哪里不清楚”。
人脸信息删除方面,报告显示,所测小区都可以联系物业要求删除人脸信息,不过对租户有所不同。有的会根据租房合同的期限,在到期后自动删除租户的信息。而有的小区则不会主动删除,需要住户搬离小区时自己联系物业删除。而在两个必须绑定第三方App或小程序的小区,住户还需要联系App或小程序的客服注销账号,个人信息才会被删除。
此外,测评发现,大部分小区都不会向住户承诺对因人脸识别发生的安全风险负责。在某小区门禁关联的“泰家社区军民端”小程序中,甚至写明了免责条款——“您理解并同意任何由于计算机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您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我们运营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报告认为,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法规对人脸识别门禁做出明确规定后,强制刷脸现象依然非常突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规情况。而且,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小区物业,测评发现,一些写字楼物业同样强制楼内不同公司的员工刷脸进入,并且在对人脸信息的存储、使用、删除等流程中存在明显漏洞,例如,有的办公楼在员工离职后不会主动删除其人脸信息,可能有敏感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文/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研究员胡耕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