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朋友问我能不能拍一期门禁的视频。其实我也想拍,但是要拍门禁的视频,必须要碰到安装门禁才行。刚好前几天呢,我们就安装了一套门禁,顺便就给大家谈一谈门禁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单元入户门处常见的可视、密码、刷卡一体门禁
常用的门禁系统并不复杂,在很多办公室、小区的入户门都可以看到安装的刷卡或者使用密码的门禁系统。常见的门禁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门禁锁。门禁锁有电插锁、磁力锁、阳极锁等类型,最为常见的就是磁力锁。通电的时候磁铁产生磁力把门吸住,我们就打不开门了。 第二部分是进门的密码键盘或者刷卡器,或者是人脸识别机器,通过这些设备来判断能否开门。第三部分就是出门按钮,用于开门。 这是门禁系统中最常见的组合,当然,复杂的门禁系统还可以接网络,接报警器等附加设备。
很多人觉得门禁系统很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门禁系统的控制原理。不知道怎么布线,不知道怎么接线。
今天我们以目前最常见的组合:人脸识别+磁力锁+开门按钮 为例,还看一看门禁系的安装和调试。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在安装门禁系统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安装环境,磁力锁安装在什么地方,是玻璃门还是木门,是否具备安装条件。如果可以安装,那么对应的出门按钮,进门的人脸识别机器安装在什么地方。把这些地方确定以后,就是布线。通常在门禁系统里面,建议的是布RVV4 x1.0的线作为电源线和信号线。但是在实际安装过程,要使用几芯的线路,要看你接多少设备。在不确定的情况,除了电源线以外,大家一般都喜欢用网线还替代RRV的电源线。因为一根网线有4对线芯,相当于RVV8 x0.5,使用起来很灵活,不担心线不够用。但是在使用网线替代的时候,我们尽量要使用质量合格的6类线,以防止传输中出现问题。
最好用合格的六类网线代替RVV线
首先要给磁力锁供电,一般磁力锁都是12V的低压电,可以使用集中式的电源,也可以使用12V的变压器来供电。然后需要给人脸识别机器供电,一般也是12V的线路,短距离我们可以并到一个变压器上,最后就是开门按钮和人脸识设备之间需要布一根线。
在这个视频里,我们是使用了一个12V的变压器作为输入给门磁和有人脸识别机器供电,然后使用一根网给开门按钮传输信号。
磁力锁地安装在这里不细说,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略有区别,看一下安装图就知道了。出门按钮和人脸识别设备的安装也很简单。门禁系统里最难的是接线,人脸识别机器如何来控制磁力锁,如何给出门按钮发出信号,这里都是靠人脸识别机器来控制的,所以接线才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的地方。
像我们这次使用的海康人脸识别门禁,除了基本的人脸识别开门以外,还可以整合很多其他的附加设备,比如读卡器、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等。但是我们使用的,只有基本的功能,所以接线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接我们用得到的那部分线路就可以了。
门禁系统的接线
这里我并没有和大家讲具体怎么接线,因为我们装过不同厂商的门禁系统,它们的接线并不一样,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如果说有,那就是看接线图,有的人看到接线图就两眼一抹黑,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门禁系统的基本构成。如果你弄懂了门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你看到设备的接线图,能理解它的意思,对着颜色接就可以了,没有任何难度。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是自已安装新的门禁系统,尽量选择比较大的厂商,能有详细的接线图,万一你不会接或者没有接线图,也可以咨询厂商。如果是一些很小众的品牌,没有接线图的时候,你就很难办,只能凭经验去试了。
好,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
近日,上海市部分居民小区开始加装人脸识别门禁设施,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人脸识别设施安装过程是否合法、合理?是否能够强制所有居民必须使用人脸识别?采集的数据是否能安全保存?
一些居民对人脸识别持消极态度,认为技术在好人手里是工具,在坏人手里就是祸害。他们由于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一直都不配合街道、社区及小区的人脸识别推广工作。为此,上海市有人大代表建议应该对本市居民小区加装人脸识别设施情况进行普查,并开展相关地方法规修订的前期调研。日前,承办部门给予了“解决采纳”的答复。
此前,清华大学教授劳东燕曾和小区统一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较过真。也是得益于她的维权意识,最终她所在的小区业主可以自愿选择门禁卡、手机或人脸识别的进出方式。诚如劳东燕认为的那样,谁是风险的制造者,谁就该对相应的风险负责;谁在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谁就应主要对风险负责。这指明了信息时代隐私保护所应有的原则。
根据民法典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要征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基础原则是告知—同意原则,即信息采集者应当明确告知被采集者所采集的信息内容、目的、方式、范围等,并获得被采集者同意。而这种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只有法律明确规定为公共利益、为保护自然人人身或财产利益所必需等情形下,才能成为该原则的例外。
实践中,居民在使用人脸识别设施之前还需要向小区登记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姓名、户籍地址、居住地址以及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几乎囊括了最为重要的公民基本信息,收集、使用更应当尊重个人意愿,十分谨慎为之。而让居民们最感担忧的,还在于提供信息后有何影响,个人信息数据如何储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是否达标。换句话说,一旦信息泄露,造成不良后果,小区能够负责、负得起责吗?正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应当向个人告知其必要性以及对个人的影响。但显然,如果仅仅为了进出小区便利,其必要性难言充分。
不仅如此,如果信息数据管理的安全性不达标,抑或信息被泄露、滥用,还极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要知道,即使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合法,但是进行违法使用,或是不合目的的使用,其行为也可能被评价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据刑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要追究刑责。
新技术在推广使用时必须理性,绝不能抱着赶时髦、凑热闹的心态。不久前,欧盟数据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就呼吁在公共场所禁止使用人脸识别等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人工智能设施。显然,在普通居民小区安装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还不能拔高到维护公共安全的高度,哪怕是一种善意的强制,还是要考虑双方存在的法律风险。
值得借鉴的是,《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中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进入物业管理区域或者使用共有部分。所以,就出入小区的方式而言,智能门禁系统的具体操作模式完全可以多样化,业主可以选择刷卡、电话呼叫或者人脸识别等不同方式进出楼栋。
当然,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既不能只看到科技红利,无视问题风险,也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如何循序渐进、规范使用。从长远来看,这就需要运用好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法治方式,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效率与隐私、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让人们“刷脸”无忧、安全进出。(作者:金泽刚,系同济大学法学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成都某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业主“刷脸卡”便可开门。
如今人们常说“刷脸卡”,意思是“卖个面子”,但你是否想过,当你的“面子”连同身份证、电话号码、住址等个人信息一同交付于他人之后,谁又能保障你的隐私呢?
这样的困惑,随着一项看起来很美的“高科技”产生了——近年来,成都多个小区开始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业主录入人像和身份信息“实名制”注册后,就能靠“刷脸卡”进门了。乍一看的确很方便,但当个人信息一次次流入茫茫数据大海之后,谁又来为你的隐私安全保驾护航呢?对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日前对成都市几个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进行了一番调查。
走访调查
人脸识别,更安全吗?
业主:主要图方便,和门禁卡作用差不多
成都海椒市某小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近一年了。该小区一处入口,左边是刷卡的出入通道,右边通道立着一个带有屏幕和摄像头的人脸识别装置。11月24日上午,记者在此观察居民出入约半小时,发现小区大门基本是随意进出,门卫也没有查看进出人员身份凭证。
记者从该小区物管了解到,该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来自厦门的一家科技公司,“是今年有些单位来免费推荐安装的。”一位物管工作人员称,很多科技公司其实都在做人脸识别系统,但物管只负责帮忙拍照搜集人像。“要实名制,录人像的时候身份证要放在上面。”但该工作人员也表示,物管不会保留人像等业主个人信息。对于这些身份信息最终保管在哪里,物管表示也不清楚。
业主张女士在该小区住了几年了,她从人脸识别门禁开始使用至今,一直不愿意录入。“我觉得那个人脸识别进门没有意义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的问题。”她表示,小区外来人员如快递、外卖并没录人像,但是在登记后也可以进出小区。“人脸识别也就起个开门的作用,和之前的门禁卡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张女士不愿录人像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
中午11点左右,记者来到成都牛沙路某小区,这个小区在入口处,同时设有门禁卡和人脸识别系统两个出入通道。一位双手提着东西的中年妇女走到门口,“滴”一声,面部识别通过,门打开。“我觉得还是方便,像我这样双手不空,直接就进来了,不用刷卡。”
记者体验
两道门禁 两个公司
下载APP可一键开门和人脸识别
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还有一些小区在大门口、单元门口同时安装了两套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而且,这两套系统分别来自两家公司,需要业主两次录入信息、两次注册,才能打开回家前的两道大门。
在牡丹街某小区,大门口已经装上了人脸识别门禁的支架。小区物管称,系统马上就要投入使用,已通知业主前来录入人像,但也尊重业主的意愿,“不需要交费,也可以不录,主要是为了方便。”该物管透露,物管和业主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装置由科技公司出,电费由物管出。
该小区一位业主表示不打算去录入人像,因为之前用手机号注册其他东西后,经常会收到一些推销信息,“还要录入家庭成员信息、单元门房号,再录个人像,那不是更没隐私了?”
记者注意到,除了小区大门,该小区每个单元也有一套人脸识别门禁,屏幕上不停播放着广告。当有人走近需要识别时,屏幕就变成了一半广告,一半摄像头图像。据物管介绍,单元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和大门口不是同一家公司,需要下载专门的APP,注册录入面部图像后才能使用。
位于枫树街的一个小区同样是两道门禁。记者扫描二维码,下载了两款门禁系统APP尝试使用后发现,单元门禁的APP具有“一键开门”和“摇一摇开门”的功能,可实现远程数据验证、远程开门。而小区大门门禁的APP,是一款生活服务类软件,主要应用于社区、学校、办公室等区域,并提供人脸识别开门、车牌识别、发布公告、一键呼叫等功能。
公司回应
免费安装后部分收益靠广告
“泄露用户信息,公司可承担法律责任”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为何是免费安装?小区业主录入的人像、门牌号等个人信息,是否有安全保障?滚动播出的广告收益又归属谁?针对这一系列疑问,记者电话采访了成都市两家开发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公司。
一位姓王的销售人员称,他们公司已在成都十多个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主要是业务人员联系和有需求的业主主动上门。他表示,安装前,公司会对小区环境、设施设备进行初步评估,然后向物管和小区业委会提供报价方案,确定方案后,门禁公司就到小区安装设备,最后由物管负责征集和录入业主人像。人像录入后,后台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后方可使用。“摄像头可以抓取出入门口的每个人,大数据要上传给公安系统,如果拍到犯罪人员,后台会报警。”
在走访小区的过程中,曾有一位物管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对于免费安装设备的小区,门禁公司的收入将依托广告投放来实现。这一说法也在该销售人员口中得到证实。他称,有的物管或业委会会出钱安装系统,目的是为了改善小区居住环境,“业主一般不会交钱”。也有另一套方案,门禁公司垫付费用,后期通过广告投放填补安装费用,再到盈利,“但这种方案,公司承担风险比较大。”
另一家门禁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在成都安装了100多个小区。他称,人脸识别门禁是“趋势”,是响应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号召,“为了楼盘的档次,也为了安全性。”
至于业主担心的个人隐私问题,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绝不会泄露。“我们公司是在派出所备案了的,“如果有任何因为公司原因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我们可以承担法律责任。”
律|师|说|法
签署保密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针对许多小区业主担心的“刷脸卡”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记者采访了太琨律成都所主任朱界平律师。
朱界平表示,目前我国已对“个人信息”进行了一定的立法保护,关于“人脸信息”的刑事案件也并不多见,但“人脸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个人信息,他和个人的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还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它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对人脸信息获取、加工、保存、应用等各方面加以规范,不仅能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更好保护,也能使中立的技术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尚未出台更加细化的相关法律之前,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应当是打击侵犯包括公民人脸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犯罪的主要机关,但除了打击犯罪之外,如果信息网络相关管理部门能尽快出台有利的监管措施,也非常有益。
朱界平说,人脸识别门禁公司和业主签署保密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要保密协议的内容系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协议提供方(收集人脸信息的主体)没有在提供的格式条款中特别排除、降低自己的保密义务,双方签署的保密协议就具有法律效益。如果业主同意,收集人脸信息的主体就具有掌握人脸信息的权利,但是要注意这里“掌握”是一种狭义的控制,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新|闻|链|接
“人脸识别第一案”
杭州一教授怒了:我同意了吗?
日常生活中,经常接到陌生电话,推销、广告、客服等等,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如今并不少见。在不久前发生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中,一位大学教授就以“保护隐私”为由,将一家使用了人脸识别认证系统的公园告上了法庭。
据媒体报道,杭州一家动物园要把之前的指纹入园认证改为人脸识别认证,但这一改动惹怒了已经办理年卡的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位于富阳区,是一座规模较大野生动物园,成人门票一次220元。若购买年卡,可在一年的有效期内无限次逛园。今年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向年卡用户发送了一条信息:园区年卡系统已经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已取消。即日起,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如尚未注册,请您携带指纹年卡尽快至年卡中心办理。
郭兵正是为此将公园告上法庭,他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凭什么没征求我们的意见,就默认我们都同意把面部信息提供给你?这位副教授认为,动物园强制要求游客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显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不符合《网络安全法》,更不符合目前正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公园方则回应称,一谈到“人脸识别”大家都惊呼“我的隐私数据被盗了”,怎么指纹、电话和身份证信息大家都无动于衷呢?
10月28日,这位教授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11月1日,法院正式决定立案受理这起案件。(记者 田之路)
人脸识别门禁机属于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安防产品。一条楼道、一座花园、一处出入口……疫情渐趋稳定后,在越来越多的小区和楼宇中,“脸”已经成了主要通行证。人脸识别门禁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小区、一幢楼宇是否便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聚人千居打造智慧小区是在传统人防、物防、技防的基础上,推出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
同时也让智慧服务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社区构筑一道“智能安全围墙”。
01
传统门禁的特点与不足
传统的门禁开门一般会借助IC卡、密码或配备安保人员值班等方式来实现对流动人员出入控制、登记和管理的需求。
在使用方面,卡容易丢失被复制、他人持卡代刷等问题严重。
用户体验也较差,忘记密码常发生,人工成本、后期维护成本高。
相比而言,人脸识别智能门禁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安全性、便捷性上有了极大提升。
02
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的构成
一般说来,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由人脸识别设备端、中心管理端两大部分构成,适用于各种场所的出入口管控。
中心管理端:进行人员管理、门禁权限管理、设备管理、通行记录管理,扩展其他服务,如信息发布、数据统计分析等。
人脸识别设备端:采集人脸信息并进行身份比对;人脸信息住户可直接在APP上拍照上传录入。
开门时,系统自动向中心管理端报备识别结果,通知联通控制器进行开门;陌生人的识别记录也会上传到管理端保存。
03
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的特点优势
系统中加入了活体检测算法。
可以防止误将照片、视频认作真人的情况发生。
拥有150度高清夜视双摄及LED自动补光灯带。
暗环境自动补光,红外线自动检测,即便晚上也能精准识别。
无网环境下单机独立运行。
所有运算都在引擎内部,能保证在无网环境下也能独立、稳定运行。
系统能够接入测温模块。
非接触自动体温检测,刷人脸同时进行高精度的红外人体温度采集,快速高效。
超大容量。
设备支持最多10000张人脸比对库,平台人脸识别记录不受数量限制,方便回溯。
04
人脸识别方式及应用场景
聚人千居人脸识别门禁采用的是1:N模式。系统采集了某人的一张图像后,从海量的人像数据底库中找到与当前使用者人脸数据相符合的图像,通过一一比对找出“你是谁”。
例如办公楼的人脸考勤门禁,通过摄像头自动抓取人脸照片,在底库中查找你是否为该办公楼某公司的职员,匹配成功后智能打卡并放行。
它同样非常适用于社区人行通道、单元门出入等场景。
05
基于门禁,不仅仅是门禁。社区安防是个长期的生意。公共通道的流量具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聚人千居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考验的是对用户深度与持续的服务。
比如,在单元楼的门禁机的电子屏幕上,除了目前提供的公益广告外,还可支持商业广告,从而实现一定的营收;
还有红包广告。业主下载1个App就可以控制开门,手机界面会显示广告画面供业主浏览,业主通过开门来领取红包。
再比如,把物业收费管理对接到门禁系统上启用催缴通知,业主 app 会收到缴费通知,且业主每次开门,终端会语音提醒尽快缴纳物业费用。
缴费后,自动撤销语音提醒;也可设置限制开门权限,除了可视对讲开门,其它开门方式权限取消,待缴费后权限自动恢复正常。
关于门禁人脸识别系统(门禁人脸识别系统相片怎样删除)的内容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门禁人脸识别系统(门禁人脸识别系统相片怎样删除)内容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所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管理员。